English

呼唤千万个谭迪熬

1999-06-0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徐正生 我有话说

长沙九中的孩子们真幸运;长沙九中的孩子们真幸福。这是我读罢《为了铸造民族进步的灵魂》(载《新华文摘》1998年第12期)一文后得出的强烈印象。

说孩子们幸运,是他们进入了一所“了不起的学校”(世界发明家联合执行委员会委员、匈牙利发明协会主席莫顿语);说孩子们幸福,是他们摊上了一位“了不起的老师”(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语)。

自从谭迪熬老师1994年调入长沙九中后的近4年来,这所学校的高考率连年保持在47%上下,一批学生考上了清华、复旦、同济、中山等名牌大学,告别了90年代前几年无一人考入本科院校的历史。

与此同时,长沙九中近4年来,先后有120多项科技发明成果在市以上获奖,其中国际奖7项、国家级奖15项、省级奖21项,获国家专利23项。

长沙九中堪称培养大学生和小发明家的摇篮。

谭迪熬有些什么灵丹妙药和魔法绝招,能够带领他的学生们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与荣誉?答案是,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:

——他拿起一支圆珠笔,引导学生你一言、我一语地一下子挑出了18条“刺”,18条刺就是18个问题,18个问题就有18种解决办法、18项改进或发明创造;

——他带学生出去野炊,要求5个组使用5种不同的燃料生火,学生们果然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;

——他启发学生对气球进行哲理性思考和评价,结果便有“离开了吹捧,就无法站立”、“心中有压力,才会鼓起生活的勇气”、“头脑发胀的时候,便会飘飘然;胸怀狭窄的时候,就会一蹶不振”、“柔弱的身体,坚强的性格;明知会粉身碎骨,也要冲向高处”等,无不闪烁着睿智的火花。

在如此循循善诱和耳提面命下,孩子们的脑子怎能不开窍、思路怎能不拓展、成绩怎能不提高?谭迪熬则总结得更好:创新素质教育的培训可以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一旦学生迷上科技发明,因为需要寻找选题,他头脑灵活了;因为需要知识准备,他学习文化投入了;因为需要时间精力,他告别“三室两厅”了;因为需要具体操作,他动手能力提高了;因为需要战胜困难,他意志毅力增强了。从学习态度,到行为习惯,到实际能力,到个性品质,都来了一番“洗心革面”,转化的效果不言而喻。

谭迪熬还特别注重把那些“后进”学生转化为“小发明家”,进而培养成大学生。刘健、龙浩、孙长庚……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。谭迪熬认为:“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。在创新方面,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,创造潜能同样深厚,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、挖掘。”文章作者由此进一步感叹:“应试教育”是“淘汰教育”,淘汰那些不太听话、不守规矩、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。而这些孩子中,不少人某些方面可能是很有创造潜能的天才,正像爱迪生、达尔文被校方认为是“捣蛋鬼”、“糊涂虫”、“没出息”而被赶出学校一样,我国的“应试教育”也很可能已经和还在埋没无数个爱迪生、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。

谭迪熬不仅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灵活多样的创新头脑,更可贵的是具有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。他辅导学生搞发明和补课分文不取,并将多年所得的奖金近万元全部用于替学生购买学习资料、活动器材和代交专利申请费,自己却过着十分节俭清苦的日子。他说:“一个图名图利的教师,怎能教出富有民族责任感的一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呢?”

深刻的见地,崇高的品德,艰辛的努力,丰硕的成果。从谭迪熬、长沙九中和其他仁智者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希望。长沙九中的孩子们真幸运;长沙九中的孩子们真幸福。这是我读罢《为了铸造民族进步的灵魂》(载《新华文摘》1998年第12期)一文后得出的强烈印象。

说孩子们幸运,是他们进入了一所“了不起的学校”(世界发明家联合执行委员会委员、匈牙利发明协会主席莫顿语);说孩子们幸福,是他们摊上了一位“了不起的老师”(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语)。

自从谭迪熬老师1994年调入长沙九中后的近4年来,这所学校的高考率连年保持在47%上下,一批学生考上了清华、复旦、同济、中山等名牌大学,告别了90年代前几年无一人考入本科院校的历史。

与此同时,长沙九中近4年来,先后有120多项科技发明成果在市以上获奖,其中国际奖7项、国家级奖15项、省级奖21项,获国家专利23项。

长沙九中堪称培养大学生和小发明家的摇篮。

谭迪熬有些什么灵丹妙药和魔法绝招,能够带领他的学生们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与荣誉?答案是,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:

——他拿起一支圆珠笔,引导学生你一言、我一语地一下子挑出了18条“刺”,18条刺就是18个问题,18个问题就有18种解决办法、18项改进或发明创造;

——他带学生出去野炊,要求5个组使用5种不同的燃料生火,学生们果然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;

——他启发学生对气球进行哲理性思考和评价,结果便有“离开了吹捧,就无法站立”、“心中有压力,才会鼓起生活的勇气”、“头脑发胀的时候,便会飘飘然;胸怀狭窄的时候,就会一蹶不振”、“柔弱的身体,坚强的性格;明知会粉身碎骨,也要冲向高处”等,无不闪烁着睿智的火花。

在如此循循善诱和耳提面命下,孩子们的脑子怎能不开窍、思路怎能不拓展、成绩怎能不提高?谭迪熬则总结得更好:创新素质教育的培训可以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一旦学生迷上科技发明,因为需要寻找选题,他头脑灵活了;因为需要知识准备,他学习文化投入了;因为需要时间精力,他告别“三室两厅”了;因为需要具体操作,他动手能力提高了;因为需要战胜困难,他意志毅力增强了。从学习态度,到行为习惯,到实际能力,到个性品质,都来了一番“洗心革面”,转化的效果不言而喻。

谭迪熬还特别注重把那些“后进”学生转化为“小发明家”,进而培养成大学生。刘健、龙浩、孙长庚……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。谭迪熬认为:“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。在创新方面,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,创造潜能同样深厚,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、挖掘。”文章作者由此进一步感叹:“应试教育”是“淘汰教育”,淘汰那些不太听话、不守规矩、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。而这些孩子中,不少人某些方面可能是很有创造潜能的天才,正像爱迪生、达尔文被校方认为是“捣蛋鬼”、“糊涂虫”、“没出息”而被赶出学校一样,我国的“应试教育”也很可能已经和还在埋没无数个爱迪生、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。

谭迪熬不仅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灵活多样的创新头脑,更可贵的是具有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。他辅导学生搞发明和补课分文不取,并将多年所得的奖金近万元全部用于替学生购买学习资料、活动器材和代交专利申请费,自己却过着十分节俭清苦的日子。他说:“一个图名图利的教师,怎能教出富有民族责任感的一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呢?”

深刻的见地,崇高的品德,艰辛的努力,丰硕的成果。从谭迪熬、长沙九中和其他仁智者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希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